标题: 《夜书所见》叶绍翁:秋夜思乡情,一灯照篱落
正文:
《夜书所见》 【南宋】叶绍翁
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。 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注释
- 萧萧:风声。
- 客情:旅客思乡之情。
- 挑:用细长的东西拨动。
- 促织:俗称蟋蟀,有的地区又叫蛐蛐。
- 篱落:篱笆
赏析
《夜书所见》这首诗,以“夜书所见”为题,字面上解释是记录夜晚的所见所闻。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秋夜中江边的景象,诗人客居他乡,面对秋风的萧瑟,感受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。后两句则描述了儿童在篱笆院落中挑灯捉蟋蟀的情景,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。
写法借鉴
- 衬托手法:诗人巧妙地利用“梧叶”、“秋风”的意象,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愁。
- 对比(反衬):儿童在篱笆院落中的快乐与诗人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对比,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,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凄苦和思乡之情。
练习
-
描述图景: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? 答:前两句描绘了秋夜中江边的景象,秋风拂过梧桐树,发出沙沙的声响,营造了一种凄清、孤寂的氛围。
-
抒发情感: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? 答: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。后两句通过描述儿童捉蟋蟀的情景,引发了诗人对家乡温暖、美好的联想,更突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沉思念。
-
表现手法:三、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? 答:三、四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。通过描述儿童捉蟋蟀的欢乐,反衬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凄凉与孤寂。
-
表达作用:诗开头两句中的“送”、“动”两字有何表达作用? 答:“送”字突出了秋风的萧瑟,强化了诗人的孤寂之感;“动”字则点出了秋风引起的思乡之情,让客观景物融入了主观情感,更加突显了诗人的凄凉心境。
写作技巧:
- 情景交融:叶绍翁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,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,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其中,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,又充满了情感深度。
- 对比与反衬:通过对比儿童捉蟋蟀的欢乐与诗人的孤寂,运用反衬的手法,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,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对比与张力。
- 情感深沉: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,但情感深沉,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无奈,读来令人感到凄美动人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王炅琦博客,本文标题:《三年级上册叶绍翁的《夜书所见》你能学到什么写作技巧? 》
百度分享代码,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