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宋】徐庭筠
不论台阁与山林,爱尔岂惟千亩阴。 未出土时先有节,便凌云去也无心。 葛陂始与龙俱化,嶰谷聊同凤一吟。 月朗风清良夜永,可怜王子独知音。
译文
不论在亭台楼阁还是在山林之间,喜爱竹子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供出的千亩阴凉吗?竹子尚未破土时,就从骨子里带有气节了;及至长成凌云之高,也无骄傲之心。你知道吗?葛陂之竹(龙须竹),早已化龙而去;嶰谷之竹,可以制成十二筒以听凤之鸣。在这月朗风清的美好夜晚,可叹只有王子猷才是“我”的知音。
注释
- 葛陂:即龙须竹。劈为篾,平细柔韧,宜作马鞭。晋葛洪《神仙传·壶公》记载,费长房遇到仙翁壶公,壶公给他一竹杖让他骑着回家。倏忽之间他就到家了,把所骑竹杖扔入竹丛,它化为青龙而去。
- 嶰谷:也写作“解谷”。昆仑山北谷名,传说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以制乐器。
赏析
徐庭筠的《咏竹》诗,不仅是对竹子外形的描绘,更是对竹子内在品质与志向的赞美。竹子以其气节和虚心,成为了诗人表达自我志向的载体。诗中的竹子,在未出土时已有气节,凌云时仍无骄傲之心,体现了竹子高洁的品质。诗人通过典故的运用,如葛陂之竹化龙,嶰谷之竹与凤同鸣,展现了竹子不同流俗的高贵品质,同时也隐喻了自己的傲岸不屈。而月朗风清之夜,只有王子猷这样的知音才能理解竹子的价值,反映了知音难觅的感慨。
徐庭筠的《咏竹》诗,不仅是对竹子外在美的赞美,更是对竹子内在品质与志向的肯定。竹子以其气节和虚心,成为了诗人自我志向的象征。诗中的竹子,从未出土时的气节,到凌云时的虚心,再到与龙凤相伴的高贵品质,都体现了竹子坚韧不屈、高洁脱俗的品格。而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,也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。
从道家角度看,气节即是要求人要有“虚而不屈”这种精神修养,才能在“动而愈出”时完成自己的理想。从儒家角度看,气节即是要求人要有“饮水,饭蔬食,曲肱而枕之”这种“固穷”的极简修养,才能在“用之则行”时完成自己的理想。道家和儒家,在气节这个问题上是一致的。
徐庭筠的《咏竹》诗,通过对竹子的描绘,展现了竹子气节与虚心的品质,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。竹子以其高洁的品质,成为了诗人自我志向的象征,也启发了人们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王炅琦博客,本文标题:《一天一首古诗词 | 古诗词,徐庭筠《咏竹》 》